曾被誉为“生鲜界的拼多多”的某生鲜品牌被爆出,在北京的绝大多数门店所剩无几,甚至已经被新的社区生鲜品牌所替代,所剩无几。合肥的部分门店则被改为“谊品批发部”。
该生鲜品牌诞生于2013年,成立于2013年,迄今已有10年之久,成立之初就以价格便宜而闻名,一度被誉为“生鲜界的拼多多”。调研数据显示,成立之初的谊品生鲜相比于大型超市的同类商品价格可低出约20%,价格堪比菜市场。
该品牌在供应链、门店和服务平台三方面都采取了合伙人模式。供应链方面,谊品生鲜采取与上游产地合伙人合作的方式,通过协调提升垂直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从而提升了向上游端的议价能力,以达到降低成本,释放利润空间的作用;门店方面,谊品生鲜采取由与合伙人团队共同出资设立,门店自负盈亏,年终按利润分红的策略。更多地放权给合伙人和员工,依靠他们自己的经验来进行门店的日常运营;服务平台方面,谊品生鲜通过旗下物流公司、装修公司等服务平台,寻找合伙人共同协办的方式,减少了公司的运营成本,还搭建了供应链及门店运营相关的基础设施。
凭借独特的运营模式,谊品生鲜迅速突围。公开资料显示,鼎盛时期的谊品生鲜曾入驻北京、上海、深圳等18个城市,门店数达1800余家,自提点达3万余家。此前,该品牌制订了2019年开店1000家的目标,在2021年时,还成为商务部重点关注的零售企业。
这种扩张状态并未持续多久。近期,该品牌在北京市场的多数门店陆续闭店,有的甚至已经被其他社区生鲜超市所取代。据悉,北京首店望春园店、常营南路店等均已关闭。中国城市报记者登录该品牌小程序,发现目前北京区域已无可配送或到店自取门店,距离近的门店显示在西安市。
将首店布局在紧邻“亚洲小区”天通苑朝阳区北苑望春园小区,缘何落得“门店凋敝”的境地?
1,资金链紧张,成本与利润不平衡
据悉,该生鲜品牌曾前后三次获得巨额融资,每次拿到融资后,就会开启一轮疯狂的展店。融资用完,门店拓展停滞,资金使用毫无节制,单纯依靠烧钱扩大规模,导致公司的资金链紧张。
彼时,市场环境好,融资相对容易。但随着资本市场逐渐降温,融资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生鲜产品的特殊性,该品牌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仓储和物流。这些高额的运营成本对于本就糟糕的财务状况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在多次探索中,该品牌也并未形成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花费大量资金打造的生鲜供应链,与其规模较小的门店,造成业务上的不匹配。销量少,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高,自然造成成本与利润的不平衡。
2,品牌定位不清晰,经营频频变化
回看该品牌10年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其定位在频频变化,企业经营内容也在不断调整。频繁变动难免使其“元气大伤”。创立之初,该品牌的定位是“家门口的菜市场”,为门店周边的社区居民提供高性价比生鲜。想打造“缩小版”的菜市场,模仿菜市场的生鲜售卖能力。在发展的前几年,依靠巨额融资快速展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