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依据不同消费人群及特色、消费场景、温度带、加热方式等进行明确规范和定义,建议标准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1.终端菜品消费识别标准:配料表,营养检测标准、单人食用量推荐标准、推荐食用温度标准、推荐保存方式和食用方式,保质期限标准、感官评价标准,其他推荐标签标准。2.人群配餐标准:学生餐、老年餐、白领餐等,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根据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及需求,进行明确推荐定义。3.消费时间段推荐标准:早餐、午餐、晚餐、宵夜,根据不间段的营养供能比,进行明确的定义和产品建议。4.消费场景操作标准:团餐、外卖、社区配餐、自动加热点、连锁餐饮,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对于生产商和出品商,应有明确的生产/操作/规格/保质期标准和要求。5.价格标准评价:推动塑造商品品类、品牌和价格区分度,结合场景和服务进行价格比较和说明。1.食材标准:从原料产区、种养殖方式到食材初级处理及保鲜方式等纬度建立细化标准。产品加工前的食材新鲜度要做说明和标识,比如用冷冻肉还是冷鲜肉。
2.调味料理包标准:糖、油、盐调味品具体类别和添加量,涉及食材来源和用量、存留干物质量等。
3.加工标准:食品工厂环境、装备,卫生、安全;食品添加剂使用及安全标准;是否属于专品专线;是否属于热链冷链常态央厨等。
4.保鲜保存温层:热链、常温、冷鲜、冷冻,不同温度的标准化餐饮产品品类,名称设定,保质期管理、运输过程的数字化和可监管化等。
5.其他常规供应链标准:包装标准,仓储标准,物流标准,可追溯标准等。
6.销售渠道标准:电商、线下商超、美食体验区,在不同的购买/销售渠道,应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及规范,对商家也提出不同的规范和要求。
7. 使用标准:预熟度、解冻方式标准,复热方式推荐,添加其他配料建议标识,加热设备标准等。
(三)食极星美食标准评价体系
食极星美食标准评价体系,联合专家、标准体系和健康营养科学院所,协同全链路和全渠道,对餐饮产品和供应链进行评价,参与建设标准,营养美食kaifa。
五、推进均衡营养饮食产业发展
食极星美食标准评价体系认为,饮食业发展趋势应该是:提供更加新鲜、感官体验更好的、有营养和健康指标的标准化餐饮产品。餐饮产品的品质,需要食材质量、鲜度、营养、健康倾向度来衡量,而适合正餐常态化食用的标准化餐饮产品,应该是在这些方面有明确优势的产品。我国居民肥胖率占比、腰围增长速度,已经需要在饮食营养标准化上有重视了。这都需要标准化餐饮产品的发展助力。
随着保鲜、加工和物流冷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能及透明的餐饮供应链将会成为实现高品质标准化餐饮产品的核心支撑。餐饮供应链,会发展出供应鲜链,生产出高品质标准化餐饮产品,主要使用新鲜食材,营养型加工,采用新型物理或无残留保鲜技术,非米面制品类的熟制菜肉尽量冷藏非冷冻储存,能供应更多更细分人群的标准化餐饮产品,实现新鲜、营养、健康、美味综合需求。
结语
餐饮供应链和标准化餐饮产品的发展,带动饮食新业态、新模式,在标准化、定量化、多元化、便捷化方面具备优势,在品质化、数字化、定制化方面不断提升能力,满足人们对食物和美食生活的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