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细分品类标准:冷冻型餐饮产品有一定参考标准,冷鲜型和常温型餐饮产品缺失标准。
- 缺乏食材相关标准:没有食材来源可追溯标准;对于单一肉类(畜禽)冷冻熟制食品,是有一定标准的,对于蔬菜类、特别是熟制蔬菜类的标准比较缺失,对于混料和多食材、菜肉混合类菜肴的标准相对较少。
- 缺乏清洁标签标准:使用香料、香草等天然调味品,基于食材间的食性食味互作原则,减少或不使用食品添加剂。
- 缺乏营养品质标准: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目前有标准,从营养、每餐食用量、调味添加物的健康推荐量、配套料理包的选材品质上,没有明确标准。
- 缺乏保质期说明标准:产品储存温度敏感性是否高,是否存在佳赏味期要说明,使用特色保鲜技术和新型保鲜剂,安全性和保质期时长效果的关联表达。
- 缺乏感官体验标准:火候、锅气、鲜味、异味、硬度脆度、弹度糯度,这些标准难以统一,但应该相应有代表。
- 缺失场景和定向人群标准、分级标准、配餐标准:没有针对正餐、佐餐、零食的划定,以及学生、老人、健身减肥人士不同营养需求的区分。
缺乏市场交易标准、选品标准、使用标准:目前餐饮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多元,科学评价评级体系在建设之中,消费体验和食用方式细分说明都需要一个更成熟的模式。
缺乏供应链环节标准表达:比如食材加工和烹饪工厂标准、保鲜标准和复热标准,包括混料与否,冷冻还是冷鲜技术,包装方式和包装材料,冷链物流配送,复热配套设备和程序。这些链路标准,对于标准化餐饮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以及应用度都有影响。
标准是和市场需求、技术能力同步发展的,餐饮产品的标准也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在庞大而艰巨的饮食产业里,标准是需要分级分层且可追溯、可识别的,标准到评价的联通,选品指导到指南的配套,这是餐饮产品高质量发展时期,对企业和渠道的要求,也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金钥匙”。
四、食极星餐饮产品评价标准工作倡议和内容建议
为了规范餐饮产品向更加健康、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满足人们饮食生活所需,标准制定工作势在必行,食极星美食标准评价体系发布餐饮产品和供应链标准和评价工作倡议,针对标准制定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涉及的内容范畴,提出实操建议。
(一)标准和评价工作的原则建议
标准和相关评价需要科学依据,定量和定性检测和评价配套机制,具有产业适用性,消费价值性,有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推动与国内外相关政策和贸易准入标准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