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培养市民的消费习惯,让他们逐步接受可全程追溯的冷鲜肉,用市场倒逼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物流产业处处长李颜解释,重庆市民普遍喜欢即宰即销的热鲜肉,但刚刚放血的牲畜,肉温为40-42摄氏度,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而冷鲜肉始终处于低温控制下,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被抑制,品质更有保证。
二是超市本身对供应商的要求比较严格。“通过把控住超市这一终端环节,进而对上游供应商、运输、中转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从而保障民生食品安全可追溯。”李颜说。
几个问题依然亟待解决:
一是目前接入这一平台的仅有部分知名超市的部分门店,更多的连锁超市还在“门外”;
二是市民能接触到生鲜食品的地方不仅有超市,还有千千万万的农贸市场。后者的供应渠道更多、供应商更加复杂,监管也更难;
三是对市外的供应商如何监管,尤其是在源头和运输环节,这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
四是数据的应用方面,必须整合调配冻库、车辆等信息,高效实现货找车、车找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专家访谈>>>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葛显龙:
冷链物流产业需规范与培育
数据显示,我市已有规模以上冷库(库容100吨以上)764座、库容210万吨,冷藏运输车辆保有量约3100辆。但重庆冷藏车人均拥有量规模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数据为0.49万人/台车,而重庆仅为0.97万人/台车。冷藏车闲置率较高、货源量较少、行业规范较差、部门合力不够等问题,也制约着这个产业的发展。
“作为一项起步较晚的产业,重庆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物流网络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葛显龙表示,这个行业面临着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弹性、智能化冷链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冷链公共设施共享等趋势,要抢抓机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培育流通和消费市场。由于我们不是主要产地市场,那么就大力培育流通和消费市场,成为集散地,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周转效率,提高整个行业的供应水平。
二是要形成行业规范。目前,冷藏车市场大量被传统的货运车辆挤占,生存举步维艰。由于需求和供给错配,需求是分散的、零散的,没有整合起来。
一定要有一张整体的网络,把这些分散的需求整合起来,通过仓库的分拣、合并、线路规划,可以成倍提升城市内配送的效率,减少农产品的损失。
三是要培育消费习惯。北上广深等城市,对冷鲜肉的消费远远大于热鲜肉,重庆则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宣传和引导,增加消费者对冷鲜食品的了解,通过消费反作用于企业和行业发展。
*后,要增强部门合力,培育配送、仓储、销售等环节的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