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食品冷链物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冷链设备行业有望协同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就世界来看,冷链物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和较大规模的产业链。
近20年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居民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规范下不断发展,带动配套冷链物流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冰淇淋行业、乳制品行业、速冻食品行业、农产品加工行业、大型快餐连锁行业及第三方物流行业内,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冷运宝依托于瑞云冷链全国百城往返的冷链基础运输网络,线上结合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应用,构建全程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冷链物流在线交易系统。
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冷链物流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个考验所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是负面或者是令人困惑的,但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我们冷链物流流来说,这不是坏事;按照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观点来看,还是一件大好事。
之这么说,是因为这些年来,全社会对冷链物流行业都是正面的肯定,很少有人提出这个行业存在什么隐患,更少有人包括身处这个行业自身的人们,对这个一直在蓬勃向上的行业业今后的走向,予以认真的反思。
无论是看到隐患也好,认真反思也好,前提是必须承认,我们的冷链物流行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便是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变局之一:冷链物流的安全已不再仅仅是温控
这些年来,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时刻迴响在业内人们的耳畔,这个词就是温控。而温控的核心又是低温。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一篇文章里做过阐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笔者想说的是,除却物流物流,到底还有哪些物流,不怕低温?
除却内容物,冷链物流还有哪些包括外包装以及仓储运输环境,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安全环节。举一反三,连类而及,应该也成为物流肺炎后疫情时代,我们冷链物流耳熟能详的新词汇。
那么,后疫情时代,中国冷链物流的安全,除了继续做好传统的温控以外,还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根据科学家和部门新的研究结论,物流物流不仅可以人传人,还会物传人。冷链物流既然是物流,当然会有所有的物流(不仅是物流这种不怕冷的物流)通过物流感染到人的风险。这就是冷链物流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那么,如何应对这一新变化、新问题呢?
笔者认为,需要把好进库关。按照如今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把好冷链物流“先一公里”这一防疫关。这一点,是不应分国际和国内的。对于这次进口冷链暴露出的问题,也绝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可以想象,假如在这次连续出现的进口冷链问题发生之前,我们就能把好物流防疫这一关,物流岂不是都会统统被消灭在进库之前,那么,后续的分拣、运输、配送的安全岂不都将不成为问题。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到底是人传人还是物传人上,只要能像过去对待温控的每一个环节一样,把对各种物流包括各种传染病的检测和防控,加入全程冷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就OK了。
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为确保冷链食品安全,冷链物流行业必须建立健全防疫风险防控机制,对企业来说,更要着力建立企业自身检疫机制和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在严格落实现场员工健康监测、落实进口肉制品和水产品进出货溯源、建立企业自己的检验检疫机构等方面下功夫。
变局之二:温控也将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型
在加强防疫工作的我们也不可剑走偏锋,忽视温控工作,不仅要继续做好温控工作,还要做得更加科学更加精细。
从制冷科学上来理解,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是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通常可以分为深冷(-25℃以下)、冷冻(-18℃)、冷藏(-10℃)、恒温(18℃)、常温等不同温区,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冷链更准确的说法实际是温控供应链,是对物品在适当温、湿度控制下流通过程的管理。这也体现了冷链的技术性和差异性,而那种无论什么商品,只要是怕热的,都统统用一种温度实行温控,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冷链。
如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解决这一问题,改造和开发了一批适合快递业的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设备,如凝胶包温控、冷藏托运包装等。其中凝胶包温控,可为需要控制在-20~0℃、2~8℃和15~25℃三个温度段的货件,提供72~120小时的冷藏环境;冷藏托运包装则无需预冷,可为需要温度控制在2~8℃的货件,提供高达96小时的冷藏环境。
服务手段上,一些企业也在探索各种模式。如在收件人临时不在的情况下,可免费将包裹保管于其冷冻冷藏库及再配送,用户还可指定时间段与日期配送(低温货物指定配送时间:不超过3天);还有就是针对客户的特殊需求,在取件后将特殊需求的冷链货物进行专门包装,并可全程从取件到送达对货件温度进行严密监测和测量。
变局之三:平台化冷链物流是一个大趋势
“可追溯系统”和“信息数据化”,是在推进冷链发展中反复被提及的概念,全链条的追溯体系建立比较困难,信息互联互通障碍的问题依然无法很好的解决,那么经过这场疫情冲击之后,将会有怎样一个改变呢?
我们已经看到,近两年,冷链物流企业注册量飞速增长,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冷链物流相关的企业注册量,比年初环比上涨102%,相比去年上半年,同比上涨52%。我们也看到了,近年来,阿里、京东、苏宁、顺丰等电商物流巨头已经在争相布局,抢占冷链物流市场。那么,与这些实力雄厚的巨头相比,中小微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新入局的后来者,可切入的机会点或者空间又在哪里呢?
笔者以为,机会和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配送网络。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倡导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冷链行业的大数据、物流等理念也已开始在业内形成,一些冷链企业也已捷足先登,开始尝试,而平台化模式,则是完善配送网络的佳手段。以餐饮配送为例,为了不影响餐馆营业和销售,一般都是前下单,在第二天指定时间之前必须把货送到。由于调度、排线、派单以及后续的订单跟踪均依赖人工,不但效率低下,排线不够合理也给司机的配送带来不小麻烦,不但调度压力大,司机也常常会抱怨。
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位于上海的一家冷链物流配送平台,想到了借助智能化系统这一工具,并终得到了快货运cTMS同城配送系统的帮助。这家公司业务配送覆盖面分散,遍布上海市区及周边昆山、苏州等地区,加之还有禁限行等交通管制,道路通行条件差异很大,配送车辆的司机对城市道路熟悉与否,将决定末端配送的时效。而cTMS系统智能调度模块中的区块调度功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改变运营模式。为让生鲜物流具有真正的“时效性”,必须在冷链物流的解决方案上做足功课。由于生鲜产品易腐败、易碰擦等特殊性,运输过程中对其在配送金额、包装、时间等细节上具有较高要求。在生鲜产品供应链的上中下游每个环节,保持生鲜产品的“鲜”成为首要保鲜方式。
为此,某5A级物流企业的解决方案是:把控产地预冷、自动化冷库贮藏,以及全程冷链运输到末端配送的冷链配送全过程的温区设定,并在全国的限时速运网络中统一配备了冷链车、冷链柜等低温运输工具,针对不同种类生鲜产品控温,准备了多温区冷媒、食品级可降解保温箱/袋、生鲜包装纸箱等包材,从而保证从采购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对应的温层下进行作业。
变局之四:冷链应急体系的建立已刻不容缓
其实,这一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很多专家都就此呼吁过,但不知为何,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直至这次疫情,人们才如醍醐灌顶,损失惨重,但毕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相信在物流疫情常态化防控的今后,冷链物流应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肯定会是行业的一个重大的变化。
对此,有关专家和部门提出以下具体的可行性建议:
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开启运输白名单,使冷链运输更加流畅。成立区域冷链物流小组,整合车辆和司机资源,统一调度,解决区域成员的运营问题,保障食品等应急物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