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大连某管理有限公司因在2020年12月装卸搬运某外籍货轮上的进口冷链货品时,拒不执行防疫措施,导致物流物流由进口冷链货品向社会面扩散传播,构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此事一经披露引发强烈关注,一方面说明防控疫情无小事,落实防控责任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也说明,大连冷链产业当前面临的种种困局。
自2020年年初以来,大连已发生过五轮物流肺炎疫情,其中三次涉及冷链企业。近的一次“11·03”疫情发生在2021年11月3日。由于疫情反复,2021年11月8日,大连市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壮士断腕”,宣布全市所有生产经营进口冷链食品单位即日起暂停营业,但并未限定具体的解禁日期。
实际上,不仅是大连,安徽、天津、北京多地均曝出过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物流物流核酸阳性的消息。涉疫带来了停业等诸多问题,且可以说,大连冷链产业在疫情下的困境也是全国冷链产业发展所面临的。
时间成本叠加转为高额滞箱费
大连是全国大的冷链水产品进口口岸,近70%的进口冷链货物都是经由大连进入。而受疫情影响,货物积压在港,冷库被封,大连数百家水产品进口、仓储及加工冷链企业停工停产,冷链停滞波及上下游产业,企业生存遭遇挑战。
据中国航务周刊记者调查了解,在上述影响中,高额滞箱费是企业先面临的压力。
大连一家大型冷链货主企业进口业务负责人贾先生告诉记者,从2020年12月至今,该公司需缴纳的滞箱费累计已超过9000万元。
贾先生表示,产生高昂滞箱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受疫情反复影响,大连调整了散货码头的进口冷链散装货运业务,一些原本可以直运大连的冷链货物,现在需要先运到韩国釜山港,装入集装箱后再转运至大连港。冷链货物“散改集”后不仅导致成本上升,报关效率也大幅下降。
二是海关作业前期效率较低,等待过程漫长。因防疫政策要求,在冷链运输到港过海关过程中,货物需进行核酸检测。在该政策实施初期,因多重因素造成效率较低,排队等待时长曾一度达到1个月。目前海关效率有所提升,高峰作业量可达到50箱~60箱/天。
三是首站定点冷库自2021年11月初暂停作业,直至2022年1月13日恢复作业,增加提货等待时间。根据大连现行防疫管理规定,凡是经大连各港口码头提柜离港及从其他城市口岸入关转运大连的进口冷链食品,须先进入划定的首站定点冷库,集中进行消杀、检测、监管,“批批检测、件件消毒”后,获得首站定点冷库的“追溯码”方可出库。
贾先生介绍,以他所在的公司为例,往年有50%的进口货物以散装运输,而2021年全年的进口货物,全部以集装箱运输,对此,贾先生向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货物到港后,原本一周内就能完成报关,现在需要花费28天的时间才能拿齐所有所需的证书报关。
“受疫情影响,我们还有200多个集装箱未提货。这些集装箱在2021年11月20日至12月底期间已到港,部分已获得海关放行,首站定点冷库现在也已经开放,大连地区的定点冷库由之前的十几个缩减到一个,这意味着所有集装箱到港货物,必须排队等待首站定点冷库的核酸检测及消杀后,才能卸货还箱。”贾先生无奈地说道。
时间成本的叠加终转化成为了高额滞箱费。在“11·03”疫情暴发后至今,该公司需缴纳的滞箱费也已达到2000万元以上。
如此高昂的滞箱费,由谁交?该怎么交?
“全部都是我们自己支付的。”贾先生给出了答案。当记者又问及企业是否能拿得出这笔巨额滞箱费时,他表示:“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准备,积极应对。但这还是会对我们的现金流产生很大压力。交滞箱费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很大影响,但没办法,关键时刻需要挺过去。”
高额滞箱费令人咋舌,但这在大连疫情风暴中并不是个例。贾先生告诉记者,如果把大连所有货主的滞箱费总额统计出来,将非常惊人。
大连一家头部冷链货代企业的王经理告诉记者,她的企业也同样面临着高额的滞箱费。“大连现在很萧条,没有几家冷链企业能开下去。”王经理说。
王经理继续说道:“即便如此,大连企业的倒闭潮也还没有到来,是因为港口还压着一大堆货,企业需要将这些货物后续的工作处理完才行。”
年关将近,工人的工资发不出来,企业的经营生存正面临严峻挑战。
企业如何尽可能降低损失?
受疫情影响产生的高额滞箱费,完全由冷链企业承担是否合理?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的孙凭慧律师向中国航务周刊记者明确表示,这肯定是不合理的。
孙律师表示,物流肺炎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于不可抗力。冷链企业如果受疫情和管控措施影响,无法正常提箱、拆箱或还箱,可以主张免责,要求船公司扣除在此期间产生的滞期费。
那么,冷链企业还可以寻求哪些帮助,尽可能地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