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SAAS可以在中国活下去?
正在被SaaS改变的行业
不同于美国市场中企业各类业务的标准化程度高、拥有较强的付费意识,当下的中国SaaS市场还处在教育用户的阶段,甚至有一些SaaS企业为了迅速打开市场采取了免费策略。
在美国市场,ToC的消费互联网与ToB的产业互联网在公司数量与交易数额上的比例是四六分甚至是三七分,国内产业互联网相关行业的比例还远远未达到这个水平。
现在国内愿意为Saas买单的公司很多还是互联网公司,例如百度、滴滴等,当然一些传统企业,餐饮、零售的连锁企业也在尝试改变,但这毕竟还是需要一点时间。
现阶段,中国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型企业,在采购IT或者SaaS应用时,仍然处在从买断或者自建的模式,到租用模式的转变过程之中。例如为银行提供聊天机器人与智能客服产品的追一科技,银行普遍采用买断的方式购买其产品,但有一些金融机构在尝试按年与调用量付费的方式。
银行与工业领域是正在主动拥抱SaaS行业的产业。
在国内云计算兴起的早期,像银行业这类大型企业,由于数据相对敏感,采购流程较为繁琐,在使用SaaS上存在顾虑,甚至不信任公有云。现在随着云计算成熟,银行开始转变思维,尝试拥抱SaaS。
促使银行行业发生改变的是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一点非常明显。因为在科技投入上,银行是中国投入大、积极的行业之一。
具体表现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排名靠后的银行会学习排名靠前的,城商行会学习股份制商业银行,五大行会自我挑战。他们从核心系统到业务系统,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从聊天机器人到知识图谱,几乎各个领域的新技术,银行都会争相采用,会互相参照。
跟美国市场相同,在工业领域,企业对误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员工人少的时候,误差率是在可控范围的,人多且流程长以后,误差率会大大提高。SaaS软件则能很好降低误差率,推动企业向SaaS服务靠拢。
需求驱动市场,市场驱动产品,如此一来,加速了这两个领域对SaaS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