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食物观体系的推进建设,一个直观的变化是,谷物消费占饮食总量比重在下降,肉蛋奶等曾被当作辅食的食物占饮食比重在上升。这是否意味着传统三大主粮会逐渐淡出人们餐桌?樊胜根告诉记者,国民膳食结构的改善,不意味着主粮重要地位的下降,反而更要促使人们注重粮食生产安全。
他告诉记者,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夯实粮食安全基石,要让人们吃得饱,而保障三大主粮生产的规模恰恰是粮食安全的底线。树立大粮食观,其实是要求人们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宜渔则渔,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宜药则药,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
“一些人觉得习惯了吃白米饭、白馒头这样的精白米面,甚至觉得越精白越好。但实际上,谷物过度精制加工,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粮食浪费和营养元素的流失。”樊胜根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日常饮食要以谷物为主,其中每天摄入全谷物、杂豆类食物50g-150g,相当于谷物的1/4-1/3。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超过80%的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严重不足,成年男性每日全谷物摄入量为13.9g,女性为14.6g,远低于推荐摄入量。
什么是全谷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化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或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谷皮和糊粉层组分的谷物。
樊胜根介绍,中国人的饮食是以谷类为主,谷类的食用量比较大,但如果以精制谷类为主的话,会导致膳食某些微量营养素摄入较低。据研究表明,经常食用更多的全谷物,对人体健康有多种益处,如维持健康体重、促进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肠道疾病等的患病风险。
“为确保膳食平衡,居民应该增加全谷物、水果和豆类的消费,减少对精制谷物和红肉的过量消费,适度饮食,珍惜食物,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减轻水土资源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樊胜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