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加强县域高中对口帮扶,支持县域高中示范建设和达标晋级。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开展乡村教师省级专项培训,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农村物流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医疗保障,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优化低保审核确认流程,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拓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打造一批省级乡村“复兴少年宫”重点推进县(市、区)。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在人口聚集的乡村新建一批体育公园、运动角、多功能运动场等健身设施。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扶持建设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创建一批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县,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加大农村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精神障碍人员等支持保障力度。
八、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三十三)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推动上级投入支持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全面培训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加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推进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整合岗位、强化管理、激发活力。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跨村联建”模式。持续开展市县巡察,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县级组织部门谈心谈话等制度,强化对村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对农村党员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通过设岗定责等方式,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十四)提升乡村自治水平。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同级其他各类组织领导制度,完善农村重大事项、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工作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六要”群众工作法等制度,开展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规范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事务、设立的工作机制、加挂的牌子、出具的证明事项。加强和规范村规民约工作。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城乡社区近邻服务。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推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
(三十五)深化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建设,发挥乡镇(街道)实践所和村(社区)实践站作用,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持续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活动,弘扬八闽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福”文化资源,支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立完善传统村落调查认定、撤并前置审查、灾毁防范等制度。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庆祝活动,举办福建乡村音乐会、乡村“村晚”、戏曲进乡村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移风易俗,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
(三十六)深化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深化法律进农村,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发挥“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作用,加大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力度。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巩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成果,提高乡村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水平。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加强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乡镇(街道)队伍建设,强化网格员队伍要素保障。完善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发挥“一村一警务助理”作用。推进智能安防小区建设,织牢“平安家园·智能天网”防护网。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持续打击整治“村霸”等黑恶势力、农村赌博等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枫桥经验”在福建、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质效专项行动。完善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提升乡村配备专职调解员比例,推进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九、强化责任落实和体制机制创新
(三十七)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出台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细化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抓乡村振兴责任。统筹开展实绩考核,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化乡村振兴“百镇千村”试点,衔接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多到基层、多接地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行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的实践锻炼模式,推动干部力量下沉基层一线。统筹解决好“三农”工作中两难、多难问题,把握好工作时度效。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深化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迎评送检、填表报数、过度留痕等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