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食品冷链物流暴露的问题和显现的机遇
近日,全国疫情呈多点发生、局部爆发的态势,与货运、冷链物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严格的防疫要求,也暴露出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一些短板和问题,我国冷链物流从业者应如何保安全、谋发展?
冷链食品物流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由于国内冷链物流行业起步晚,标准技术体系仍有诸多空白和不完善。有些进口冷链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甚至还在选择铺满棉被的高栏型货车,这种裸露的运输方式常见于冬季的长途运输,但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像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大多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的管理仍游离于国际通行的标准之外;反而使得严格按照冷链运输规范操作的企业在成本上处于劣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公平的不利地位。
当然,规范冷链物流发展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2020年10月,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31605-2020)颁布并在2021年3月11日正式实施、《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支持冷链物流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冷链物流智能监控与追溯平台,建立全程冷链配送系统,作为强制性标准,这对行业的意义相当重大。
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希望疫情的冲击能够坏事变好事,促进行业标准执行更加严格,监管更加到位,淘汰那些不规范甚至走私的非法经营者,使得整个行业能够升级发展。对于头部企业来说,行业危机总是短空长利,这是一个加速行业整合的过程。
冷链潜力巨大
欧、美、日等冷链起源较早,19世纪上半叶随着冷冻机的发明,冷链开始逐步形成,欧美地区的食品冷链体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步建立,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冷链行业发展历史已有150余年,已十分成熟,而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在上世纪60年代才将将起步,其发展历史50余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在交通运输网络,冷链相关设施数量、冷链流通率和冷藏运输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等各方面都落后欧美日地区,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目前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行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在目前在各方面落后于国外,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是世界生鲜品大国,早在2014年中国肉禽、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产量就已经跃居,2016年中国蔬菜、水果产量分别高达7.85亿吨与2.84亿吨,市场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
随着新零售,电子商务的兴盛,市场对生鲜品的需求会更旺盛,以及政府在08年后加强了政策支持,一方面出台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出台促进农副产品流通的相关政策,有效刺激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冷链商业模式
冷链物流行业没有单一的商业模式,每家企业都在摸索独特的冷链物流商业模式。目前存在的商业模式有9种,分别是运输类、仓储类、城市配送类、综合类、农产品交易类、供应链类、电商类、互联网+冷链物流类和第四方类。运输类主要以货物低温运输业务为为主,负责长短途和跨城运输配送。仓储类以低温仓储为主,提供低温储存、保管、中转等服务。
城市配送指结合城市低温仓储和配送类服务为一体的服务。综合类指从事低温仓储、运输及城市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交易类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从事低温仓储业务。供应链类指从采购开始疏通至整个供应链终端所提供的低温运输、加工、仓储、配送服务,通过分销方式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电商类主要是为生鲜电商类提供急速配送的生鲜服务商。
互联网+冷链物流类物流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合物流金融等服务,打造互联网+冷链物流的交易平台。
冷链产业链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产业链上游指冷链设备制造商,包括冷库冷藏设备制造商,例如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等核心设备和运输车辆制造商,例如冷藏车运输工具。中游指冷链食品加工、配送、销售三个环节。食品加工包括制冷和加工两方面;配送中心有三种配送方式,分别是冷藏车制冷低温配送、干冰为主的低温配送和蓄冷材料的低温配送。销售商是指生产商、批发商和销售商共同完成的销售环节。下游是需要冷链服务的消费者人群。
上游设备制造商以小型企业居多,市场竞争大较为分散。冷链物流的成本相对较高,主要由运输、仓储、库存和管理成本几方面组成,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处于行业中游阶段,是产业链的主体,行业中游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储藏和配送一块,因为与冷链加工和配送相关的企业对技术要求高,进入门槛高、分部相对较集中。下游消费者广泛,包括餐饮、零售、生鲜电商、医药公司等目标客户。主要以生鲜农产品类需求为主。目前全国冷库储藏的商品品类果蔬、肉制品和水产品合计占比达71%,速冻食品、乳制品合计占比有16%,其他类型的占比有13%。
冷链行业驱动和成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