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计量模型的优势在于将地理空间上相邻关系作为影响因素纳入到模型中,避免了临近区域样本相关性的存在对传统计量方法区域单元相互独立的违背。在众多空间计量模型中,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为基本。空间滞后模型为:Y=ρWY+XB+μ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矩阵,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μ为随机误差项。空间误差模型为:Y=XB+εε=λWε+μ式中,ε为随机误差向量,λ为空间误差系数,μ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全国及四大区域效率分布特征(一)全国层面将研究期内30个省市区物流产业效率值求平均,便于从横向上比较效率差异。结果见表1所示。从测算结果看,效率值具有明显差异性,其中天津、上海和安徽三地物流产业效率水平较高,处于梯队,其余省份效率值偏低,即相对于所选样本所构成的效率前沿面,大部分省份未能够达到或接近表现佳样本的投入产出水平。运用Geoda软件对效率平均值分成5组,图略。我国物流产业效率水平较高省份位于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以天津、上海等为梯队,而广大北部及部分西部地区效率水平处于第二梯队,体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中部及大部分南部地区效率值比较接近,处于0.185-0.248区间内。其余地区包括西部、西南和东北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处于较低水平,提升效率是这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区域层面
为了更好的把握物流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性,将我国30个省市区划分为四大区域,以区域内所包括省份效率均值作为整体效率水平的代表,进而获得研究期内时间维度上的物流产业效率平均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2003-2018年间,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水平整体偏低,均处于0.5以下,从区域间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效率值高,物流产业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效果;是中部地区,效率平均值为0.279;东北和西部地区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排在末尾,属于物流产业欠发达区域。从区域内部分析来看,东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明显,天津、上海两地技术效率显著高于区域内其他地区,也是全国效率高的两个地区,带动东部地区成为效率值高的区域;东三省中辽宁物流产业效率水平略高于其他两省,但区域整体水平不高。除此以外,中部与西部区域内各省份无明显差异,效率值大致在0.05-0.2区间内变动。从变化趋势来看(见图1),四大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截至2018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效率相较2003年分别上升了34.5%、55.6%、213.2%和126.6%,中部地区提升幅度大,东部地区效率增长少,但较其他三个区域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从历年变化特征分析,东部地区波动较为平缓,除了在2013、2014年有所下降以外,其他年份效率值均稳定在0.4左右;波动为剧烈的是中部地区,2003年效率均值仅为0.102,到2008年增长到0.331,此后略有下降但在2013年达到0.487的峰值,2017年后又小幅下降而稳定在0.3的水平,在2008-2016的“黄金增长期”其效率值曾赶超高水平的东部地区,促成这种增长态势的因素值得分析。东北和西部地区呈现了相似的变化轨迹,均在2008年出现了效率值的显著提升,而后并没有出现类似中部地区持续增长的趋势,基本稳定在0.2的水平。
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本文从经济发展、市场化水平、政府支持、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五个方面选取代表性指标,作为物流产业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以分析其影响模式。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效率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模效应。经济总量的增长必将带动产业持续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以扩大生产规模,物流产业作为连接行业间物资运输的流通性行业,势必受到关联行业影响需要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出;二是结构效应。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换取经济增长的局面将有所改变,行业间联合经营与深入合作对效率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三是技术效应。经济的发展将提升科技研发投入,新的生产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能够促进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有关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省际人均GDP(gdpper)来代表。
(二)市场化水平
市场化水平体现了某一区域市场开放化及活跃程度,较高市场化水平意味着经济环境中具有更丰富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包括资本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技术外溢效应、企业经营方式更为灵活、有效的产业融合与资源整合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大难题之一便是行业分散化经营导致的集中度不高,既定的资源投入无法获得合理范围内的经济产出。而提升市场化水平将有利于改善物流产业效率偏低的问题。选取省际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占比(market)来代表市场化水平。
(三)政府支持
政府影响产业发展的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指令性行政管制,包括推行行业发展的公共标准、颁布规范行业行为的指令性条文、实施促进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财政预算支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比重来支持行业在关键领域的突破或者创新性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急需政府通过指令性行政管制来规范其发展。与物流产业效率提升息息相关的物流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道路的修建更加需要政府的财政预算支持。在反映政府支持的指标中,选取省际交通运输支出占一般性财政支出比重(gov)来代表。
(四)科技水平
物流产业的业务环节较多,无论是仓储运输,还是装卸搬运都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运营效率,尤其面对商品种类众多、行业对物流操作要求个性化的市场环境,致使业务操作产生风险的因素增多,严重影响物流作业整体效率。面对与日俱增物流需求,传统以人工操作为主的业务模式已经成为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极大降低物流操作各环节的风险,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降低了人员成本支出,从而提升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本文选取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代表技术水平(tech)。
(五)基础设施
物流需求业务量的增长迫切需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能够促进物流行业效率的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模效应。物流设施数量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易于实现区域内物流服务全覆盖,从而形成更为经济的仓储与运输等作业的批量操作,降低物流产出的单位成本;二是模式效应。种类更为丰富的基础设施能够改变传统单一的物流作业模式,如车站、港口、航空货运中心支持多式联运的物流作业模式,为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创造了更多选择机会。有关指标的选取,用省际单位国土面积上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公里数来代表基础设施(infras)。实证分析美国地理学家Tobler认为地理位置接近的个体具有关联性,区域间的经济地理行为之间都存在空间效应。选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物流产业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考虑空间关联性,避免了对传统计量模型“样本间相互独立”假设的违背,使估计结果可信。模型选取过程中,Hausman检验结果中Chi-Sq.Statistic值为27.57,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LM-lag与LM-err检验都显著的前提下,RobustLM-err更为显著,建立空间误差模型。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由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相比较普通面板模型而言,空间计量模型具有更好的统计性质,R2的提高说明自变量的解释能力更强,较小的σ2表明估计的误差更小。从固定效应选取类型的比较中发现,时间与空间双固定模型的R2和LogL值高,双固定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变量间的关联关系.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存在正向空间关联,即效率水平较高的省份会对周边相邻区域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出地理空间上的关联特征,这与全国层面效率分布的讨论相一致。从各影响因素系数估计结果来看,人均GDP(gdpper)对物流产业效率的影响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促进物流业效率的提升,当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物流业效率平均下降0.12%,可见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会反向抑制物流产业良性发展。
市场化水平(market)对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62且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市场化水平与物流产业效率负相关,逐渐开放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带动物流产业效率提升。政府支持(gov)对物流产业效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不具有显著性,但基于现有样本该结论是成立的,系数估计值达到1.07表明各级政府财政与政策支持能够较大程度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的变动,有利的发展环境是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水平(tech)的系数估计结果为4.95且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科技支出占比提高1%能够带动物流产业效率提升近5%,体现了物流产业效率提升对技术水平的强依赖性,加强技术研发和行业普及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基础设施对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贡献度不高,说明投资兴建基础设施要警惕出现“粗放型”模式,提升现有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物流设施的社会化将更有力地促进物流产业效率提升。结论及对策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区物流产业在2003-2018年技术效率的测算,发现区域效率值具有较大差异性,北部及东部沿海区域物流业技术效率较高,而西部及东北区域效率值低。从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呈稳态发展态势,而中部地区波动为剧烈。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地理上临近的省域物流业的发展相互间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与物流产业效率负相关,而政府支持、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对物流产业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科技水平的贡献为显著。
基于以上结论,为提升我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提出以下对策。
促进物流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由于我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应充分调动活跃生产要素区域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推动跨省际、跨区域的物流项目合作,打破物流活动的区域独立性与空间束缚,积极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实现业务模式创新性发展。使物流产业区域优势省份将优质的物流资源、先进的技术及成熟的管理经验,依靠空间关联性不断辐射到更为广泛的区域。
第二,提升物流产业科技水平。实证结果显示,科技水平对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具有为显著的贡献,物流企业应不断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强化先进科学技术在物流活动中的普及,避免单一业务环节高自动化与整体业务流程脱节现象,确保物流活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第三,加强政府支持。各级政府在行业发展政策及财政预算方面的支持将为区域物流业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规范的行业规范、更为充盈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冲破行业发展的区域界线,吸引优质物流企业投资并开展业务活动,加快落后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速度。稳定的、化的行业发展环境也需要政府力量来经营与维系。
第四,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物流基础设施对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盲目的投资所导致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不仅不会提升物流产业效率水平,会恶化行业分散经营的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规模效应与区位效应,通过面向社会提供化物流服务,来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率,形成中心区域与卫星区域设施联动模式,有效的提升区域物流产业效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