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冷链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贸易自由、运输便利自由和零关税、低税率等制度设计,依托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航运枢纽、航空枢纽,积极提升海南连接全球的通道能力,建设服务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国家冷链大仓库”,形成国际国内冷链贸易、物流服务和供应链动能转换核心,努力把海南打造成为全球冷链物流中心。
—国际航运冷链物流枢纽。依托国际航运资源,创新发展航运冷链物流服务,推进食品冷链要素资源高度聚集,形成航运冷链产业集群,成为供应国内冷链物流基地。
—国际航空冷链物流枢纽。依托国际航线资源,大力发展药品、高端消费品、高新技术中间品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发展航空冷链运输、航空冷链中转服务,发展临空冷链引导产业,促进航空资源要素高度聚集,打造高端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国际冷链供应链中心。增强国际冷链采购能力,深度融入冷链服务体系,高效配置全球生鲜资源,建设面对国际生鲜品交易中心。推进冷链物流金融服务和结算便利化服务,打造冷链物流结算中心。
—国际食品安全品牌。对标国际冷链食品标准,借鉴国际冷链发展经验,引进先进冷链设备和管理技术,不断提升冷链食品供给的安全等级,持续改善冷链物流服务的品质,打造海南国际食品安全品牌。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高标准建成一批规模大、数字化、智能化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海南省冷链物流供应链数字平台;基本建立以冷链中间品加工贴牌增值服务为主,适应全省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管理规范、、无缝衔接、可追溯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冷链物流中心。
—冷链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省新建国际冷链中转性冷库约850万m³,其中:海口250万m³(含海口江东新区100万m³、马村港150万m³)、洋浦350万m³、东方250万m³;新建公共型冷库350万m³;新建批发市场冷库约529万m³;新建农产品产地集散中心冷库约4.1万m³;新建和改造田头预冷库约35万m³;新建和改建渔港冷库43座约28万m³;新增药品冷库约100万m³。全省新增冷库总容量约1913万m³。
强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零售性冷库建设。推进冷链销售终端在超市和便利店的投放。
—冷链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省冷藏车的保有量约需2568台。基本实现需冷链食品进出岛和配送冷链运输率达85%,药品进出岛冷链运输率达。
—冷链流通率大幅提高。国际冷链中转服务产品冷链流通率达。省内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综合冷链流通率达85%以上,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0%以下。
—市场主体规模逐步壮大。引进和培育2-3家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培育2-3家冷链物流第三方供应商,打造2-3个食品冷链品牌。
—基本实现冷链服务数字化。建成海南省冷链物流供应链数字平台,冷链流通量的80%以上进入平台监控体系。培育一批全程冷链、全程监控、全程可追溯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安全产品。
—冷链物流成本大幅降低。通过先进装备技术应用,优化资源要素保障,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不合理费用,大限度降低全省冷链物流成本。
三、空间布局
(一)冷链物流用地需求
按照节约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的原则,鼓励建设多温带、多层冷库为主冷链设施。利用余温作为分拣场地的温度控制,节约能源、降低物流成本。
经测算,预计到2025年全省冷链物流用地约4692-5600亩,2030年全省冷链用地约4864-5800亩,包括农业基地、渔港、批发市场、公共型冷库以及大型超市等配套冷链设施用地。全省物流强度达1191万吨/km²,超过目前欧洲828万吨/km²、日本779万吨/km²的物流强度。
(二)空间布局
1.国际冷链物流设施布局
根据海南独特的地理单元,海运和空运是进出岛的主要运输方式。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建设以洋浦、海口、东方为枢纽,三亚、博鳌为重要节点的国际冷链设施服务体系。2025年,全省新建国际中转性冷库约850万m³。
2.公共冷链物流基地布局
2025年,全省新建公共冷库约350万m³。根据目前城市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在我省常住50万以上人口的市县(海口、三亚、儋州、文昌、琼海、万宁、澄迈等市县)布局公共冷链物流基地,覆盖人口约63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52.5%),冷链能力达64万吨,冷库容量达164万m³。其余市县根据人口规模,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年冷链能力约1-4万吨。公共冷库主要服务于农贸市场、酒店、餐饮企业、连锁超市以及零售网点,提供公共仓储与冷链配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