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
01
循环农业起源
欧洲的种植业长期作为畜牧业的一个补充,比较粗放。放牧与作物轮换的“两圃制”一直到八世纪后才被放牧−春种−秋种轮换的“三圃制”逐步替代。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前,英国才出现牧草−小麦−萝卜−大麦轮换为代表的“四圃制”。这在欧洲已经算是一次重大的“农业革命”了,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土地、食物和劳动力基础。
中国北方在公元前 474年起就已经实行耕地连作制,公元一世纪前后的东汉就已经有了一年多熟制。东亚农耕文明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入侵,还建了长城,由于雨热同季,适宜农耕区域纵深横宽,中华农耕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后来还融合了周边游牧民族和各兄弟民族的多元文化,形成了以“多元一体”为特征的中华文明。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陆续爆发。为此,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发表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农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已成为国际共识。
02
国内外探索发展历程
早在 1924年奥地利哲学家就提出了基于宇宙整体论哲学观的“生物动力学农业”尝试。日本的福冈正信为了寻求健康,在中国道教启发下,于 20 世纪 50年代开启了以不翻耕、不施化肥、不中耕、不用农药为特征的“自然农业”。受东方农业启发,美国的 Rodale研究所在 1942年开始出版《有机园艺和农作》刊物,并在自己的农场实践 “有机农业”。1974 年澳大利亚 B. Mollison 和 D.Holmgren 基于照顾地球、照顾人类、分享剩余的伦理,提出了朴门农业。1981 年英国的 M. K. Worthington根据欧洲众多分散的实践,通过调查,了一个以小型、多样、能量和养分基本自给为特征的 “生态农业”实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国都开始推进生态农业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