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一些商超和餐饮企业受到防疫影响业务萎缩,对此曹鹏认为,“短期内,这些产业的波动会对冷链市场产生一定辐射,造成品类销售波动。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短期因素,疫情结束后,复苏的门店将催生更广泛的商用制冷需求。”他指出,商超、餐饮等关系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总体需求是稳定的,但就人均商超拥有量而言,我国商超布局的比例还较低,相信疫情之后,这些产业都会有一个快速的恢复和增长期。冷库建设和公共卫生需求的强化在疫后也有望步入快速增长期,“现阶段,国家鼓励农产品、食品保鲜方面的投入,冷库等重商行业有望迅速起量;而经过疫情洗礼,公共卫生方面的基建肯定会强化,这些都是冷链发展的确定性利好因素。”
目前,美菱冷链业务已覆盖全国,其中线上以轻商产品销售为主,线下则以工程业务为主,而未来美菱还计划重点发展无人零售柜等产品,“我们比较看好无人零售,现在一些饮料头部企业如可口可乐、元气森林、蒙牛、伊利等在很多社区投入无人零售柜。利用这种投放,一方面可以缩短整个零售价值链,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可以保证产品的新鲜度。”
据产业在线数据统计,2021 年我国商用冷柜销售量为1352万台,同比增长16.5%。随着我国居民食品、药品供给结构改变以及新需求习惯的养成,疫后电商平台前置仓冷库、冷链配送箱的数量、容量有望持续增长,大型商超、餐饮企业购置大批量冷柜、更换大容量冷柜的需求也有望持续增强,而冷链环节中“后一公里”的冷柜、配送箱等设备也将呈规模增长,“整体来看,冷链有望成为‘十四五’期间的风口产业。”
看似前景风光的冷链企业,其实有不少自己的“难言之隐”。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冷链企业透露,目前公司的冷库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每年要亏100多万元,只能靠其他物流业务来养活。有业内人士透露,欧美国家90%以上的食品靠冷链配送,而国内还不到50%。
杭州富日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明说,因为看好冷链运输的发展前景,公司在2008年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打造了储藏量为2万吨的冷库,但目前冷库的利用率却连一半都没达到。“投资巨大,但生意却跟不上,这让很多冷链企业信心不高。”高志明表示。
在国内,许多食品企业不按规范温度来运输或保存食品,不仅可能让消费者食用不健康,更让杭州的许多冷链服务企业“有价无市”,生意惨淡。高志明透露,曾有一家外资超市提出中国部分食品不按规范运输,存在安全隐患。“一些食品是需要全程冷链运输,但有些食品生产商或超市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实现全程冷链运输和保存,而这一‘恶习’也影响了一些超市。”
“冷链企业前几年的投入基本都大于产出,要度过煎熬期才能开始盈利。”统冠物流总经理蔡文广表示,目前公司多温库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0%,客户也相对稳定。
蔡文广强调,相对于普通物流基地,冷涟物流基地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用心经营。“如果企业光做冷链物流配送,那只需要配备制冷车就可以了,反而容易挣钱,但如果要打造完整的冷链物流基地,就往往面临亏本的困境,很大的原因则是业务太少了。”
“在杭州,能够为食品企业提供完整化冷链服务的物流企业不会超过5家,要实现全冷链运输,企业不仅需要技术能力,更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统冠物流总经理蔡文广说,在冷链物流企业的成本投入中,人工、设备的购买、运输等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蔡文广表示,除了要投入巨资建冷库,制冷车的价格也不菲。“一般制冷车价格为16万元/辆,但我们公司的这种要23万元-26万元/辆,差别就是车壁厚度相差了2厘米。”蔡文广说,“我们的制冷车车壁厚度为10厘米,普通的只有8厘米。”
对于冷链物流的“身价”,杭州富日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明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普通仓库的造价约为400元/平方米,冷库则要配备保温系统,造价至少要2000元/平方米,冷库需要花费高额的电费,1万平方米的冷库一个月的电费至少要20万元。
高志明表示,公司目前配有30多辆制冷车,每辆制冷车的容量为60立方米,都配有两部发动机。
高志明粗略估计,冷链运输的成本至少要比普通运输高80%,但冷链物流的利润只有20%左右,远远没有它所拥有的身价那么高。高志明表示,企业要达到20%利润的前提是冷库的面积要利用起来。目前冷链仓储局部过热,摊子铺得较大,但冷链运输和冷链宅配却受市场制约,依然跟不上,这导致了整个行业畸形发展,很多冷链企业处于亏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