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池GB38031-2020标准协议要求,中国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从2006年的汽车行业标准QC/T743,到2015年的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31485和GB/T 31467,再到今年刚刚发布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38031,见证和支撑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1、2006年发布QC/T743行业标准时,产业处于培育期,大家关注的是样品研发和示范。内容上主要参考消费电子锂电池测试要求。
2、2015年发布GB/T 31485和GB/T31467时,行业已经积累了10年的研发示范经验,安全认识不断加深。这两项标准在单体/模块测试基础上,增加了电池系统层级安全要求,对引导系统集成开发起到重要作用。
3、近两年制定GB38031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已经突破百万辆,成绩举世瞩目,欧美日邀请中国作为副主席国家,主导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UNGTR 20)中的动力电池部分。GB 38031和GB 38032(客车特殊安全要求)、GB18384(整车安全要求)相互配合,形成了强制性安全标准体系。GB 38031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经验,与UNGTR20同步制定、充分协调、全面接轨,技术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该标准强化了电池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模拟了外部火烧、机械冲击、湿热循环、振动泡水、过温过充等实际场景。单体针刺测试作为独立项目,在该标准中被正式取消,仅作为单体热失控的触发条件,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也就是说针刺是否通过已不重要,关键要看单体热失控后,系统是否可以控制热失控的蔓延,为各类电池的安全应用设定了基本门槛。
这三期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发展特征非常明显,从点到面,从面到体,强调电池的整体、系统性安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产品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满足客户需求。我们也希望与行业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核心技术,解决用户的安全焦虑、里程焦虑、寿命焦虑等应用痛点,让新能源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汽车全面电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