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羽绒服装的检测不合格项目统计数据显示,绒子含量、含绒量、防钻绒性、缝口纰裂程度、充绒量等成为羽绒服装的主要不达标测试项目,防钻绒性也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绒子含量是表征羽绒品质的重要指标,对工厂的生产和市场交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含绒量、绒子含量不达标其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羽绒原料价格不断涨价,造成羽绒服装生产成本增加,生产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含绒量、绒子含量的配比控制在标准值允差下限,导致出现检测结果不达标的风险;原因之二是羽绒填充料中含有大量绒丝、羽丝、小鸡毛、鸡丝,甚至下脚料等成分。
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标准中防钻绒性测试只考核面料的防钻绒性,不达标的原因是织物密度低,填充物的绒丝、羽丝、毛片含量多,导致容易钻出织物表面。而在实际的穿着过程中,由于身体运动和挤压形成气流,或织物产生静电,使绒丝、羽丝或毛片从缝合处的针孔钻出,严重影响美观;羽绒服装的填充物品质、缝制工艺、织物密度和层数、缝纫线规格和大小、充绒工艺等,对防钻绒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钻绒
缝口纰裂程度不达标的一般原因是织物密度太低,经、纬纱密度比例不当,纱线过于光滑产生滑移,织物容易出现“纰裂”,需要提高布料的密度或增加后整理,缝制工艺不当也有可能导致缝口“纰裂”,这些加工因素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
充绒量检测是将羽绒服装放置在标准大气下调湿24h 后进行称重,填充前羽绒水分含量高,经过调湿后会导致充绒量不合格,羽绒填充前要进行水分率测试,水分率控制在合格值13%以下;羽绒服装填充一定克重的羽绒时,由于操作不当,羽绒从衣片中飘散出来,造成一定的损耗,也会导致充绒量不合格;在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不合格可以适当填充多一点绒。
生产企业应如何提升产品质量?
羽绒服装从过去的臃肿款演变成轻薄款,款式设计不断地升级、创新和多元化,生产企业在注重外观设计的更要对产品的质量严谨把控。
在选用面料时,应权衡织物的透气性和防钻绒性的关系,透气性好,防钻绒性反而差,两者是相辅相成,里料应选用防钻绒性好的织物,避免羽绒从织物钻出;
在采购羽绒时,羽绒的质量控制尤其关键,杜绝使用“胶水绒”“粉尘绒”“回收绒”;投入生产前应通过国内机构进行检测,各项检测项目均达到标准要求再生产大货。
在羽绒服装的设计上,追求时尚的也要考虑其实用性,在缝制工艺,绗缝间距过小,羽绒不能得到充分的蓬松,反而起不到理想的保暖效果,绗缝间距要适当;
面线和底线的细度要匹配,高密度面料用细线,低密度面料用粗线;
调整缝纫针的粗细,缝纫针在持续高速运动时容易受损,要定期更换,这样对针孔的钻绒起到了有效的防范作用;
羽绒填充的克重也要适当,采用高品质的羽绒可以减少充绒量;
手工充绒,先充绒后绗缝,羽绒被压在缝线处容易钻出;
用机械充绒,先绗缝后充绒,羽绒不易钻出。
浅色面料的羽绒服装应填充纯白绒,如混有异色毛绒,容易显露在面料上影响外观。
有哪些新的检测难点出现?
近期,“胶水绒”“粉尘绒”等造假乱象不断出现,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加大了羽绒检验的难度。
胶水绒即在羽绒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助剂使绒丝、羽丝粘附在绒子上,检验时不易被抖下,以增加绒子重量,使含绒量、绒子含量虚高;
粉尘绒同样以添加粉尘增加绒子重量,粉尘易钻出羽绒服装表面,进入人体呼吸道和接触皮肤,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安全健康。
2017 年,我院提出采用净绒含量和绒朵数的检测方法对羽绒品质进行把控,团体标准TB/TCFDIA002—2018《羽绒净绒含量及绒朵数的检验方法》已于2018年8月9日发布实施。我院参与起草的团体标准TB/TCFDIA004—2018《高品质羽绒服装》将于2019年1月1日实施,对羽绒填充物、面里料和理化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羽绒服装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