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体系:以玻璃纤维为核心增强填料,通过玻纤均匀分散提升材料刚性与抗拉伸性能,解决纯 PA66 易形变、强度不足的问题;保留 PA66 本身的耐化学性(如耐油脂、弱碱溶液),适配多环境使用场景。
性能优化:未标注阻燃、导电等特殊功能,聚焦基础工程性能升级。可能通过配方微调降低吸湿性(相比纯 PA66),提升成型后尺寸稳定性,减少环境湿度变化导致的部件精度偏差,避免长期使用后形变。
加工友好性:专为注塑成型设计,熔体流动性经过平衡,可加工成带筋条、孔位等细节的中小型部件(如支架、连接件)。成型后表面无明显玻纤外露,无需复杂后处理即可满足基础装配与外观需求。
物理性能:
密度约 1.30-1.40 g/cm³(随玻纤含量波动),高于纯 PA66(1.14-1.15 g/cm³)。
成型收缩率约 0.6%-1.1%,低收缩特性确保部件装配精度,减少翘曲、缩痕等成型缺陷。
吸水率(23℃,50% RH)约 0.9%-1.3%,使用前需干燥(80-90℃,4-6 小时),避免成型后出现气泡、开裂。
机械性能:
拉伸强度约 105-135 MPa(23℃),拉伸模量约 5500-7500 MPa,强度与刚性是纯 PA66 的 2-3 倍,可承受中高静态载荷(如支架支撑、连接件受力)。
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23℃)约 9-13 kJ/m²,低温(-30℃)冲击强度约 5-8 kJ/m²,韧性适配非极端冲击的常规场景(如日常振动、轻微碰撞)。
弯曲强度约 150-190 MPa,弯曲模量约 6500-8500 MPa,抗弯曲变形能力强,适合做设备框架、支撑梁等需抗形变的部件。
热性能:
基于增强特性与性能定位,该材料主要用于 “强度 + 耐温” 双需求 的通用工程场景,例如:
汽车领域:车内结构件(座椅支架连接件、门板加强筋)、底盘低负载部件(传感器外壳、油管固定架),适配汽车日常使用中的力学与温度环境。
工业设备:中小型齿轮(低转速、低负载)、泵体部件、仪器支撑骨架,满足长期使用中的结构稳定性需求。
电子电器:大功率家电内部支架(如空调压缩机部件、洗衣机电机端盖)、充电桩内部结构件,耐受短期高温且不易形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