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天津港集团了解到,天津港股份公司与国际物流公司联合开展“冷链货物非接触式智能搬运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研究项目中多项技术为国内外同行业首创,对促进口岸进口冷链物流基地货物搬运自动化、智能化具有引领意义。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天津港国际物流冷链基地。基地内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自动化拆装箱、消杀、码垛机器人堆拆码、叉车远程操控系统等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拆装箱作业质量提高,系统作业整体效率提升50%。
此项技术以“人、货无接触”、减少人工成本、提升冷链货物仓库作业效率为研究目标,分别从卸货区的自动化拆装箱取货技术、静置区的码垛机器人设计和多货型堆码算法研究,以及冷库区的高架仓库远程操作叉车存取技术三个方面关键技术入手,实现自动化取货、智能化堆码和无人化搬运三个主要环节的自动化系统建设。
该技术荣获2022年度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国际上提出并实现了传统冷库条件下,全流程自动化搬运系统改造整体解决方案,为行业技术革新提供了“津港样板”。在技术研发中,共申请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0项,现已全部获得授权,申请受理发明专利2项,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发表论文3篇。
两大引擎助力天津自贸区打造冷链物流中国样本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我国对于科技,尤其是物流领域的应用科技越来越重视。今年备受关注的新基建和5G应用,让物流及相关供应链的升级加速。
作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高地,天津利用天津自贸区这片创新“试验田”,用“大胆试”的制度创新,不断催生出创新成果,也让颇具当地特色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智能物流乃至冷链物流这一细分领域的突破就是缩影之一。在智能科技和金融创新的驱动下,天津自贸区试图打造冷链物流快速集聚发展的中国样本。
“天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天津市商务局流通处处长王鸿奎在8月12日天津市后疫情时期冷链行业发展研讨会暨京津冀冷链标准推广培训会(下称“研讨会”)上表示。作为中国北方的滨海城市,天津具有发展冷链物流得天独厚的区位、产业、技术、人才基础优势,在冷链、物流的储运、销等综合物流环节,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后发优势。
数据显示,目前天津市规模以上冷库42座,总投资63亿元,总建筑面积125万多平米,总建筑容积300多平方米,有效仓储库容140多万吨,总体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物流流通加工场地达到了8万平米。
“按照未来5年天津持续增长的冷链物流需要,天津将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供应核心与基地,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基地,环渤海地区的国际冻品交易中心,高效配置全球冻顶资源的东北亚枢纽,以及‘一带一路’重要的冷链物流核心城市。”王鸿奎提出,下一步天津的工作总体目标是打造中国北方冷链食品供应链企业的集聚平台,发挥天津自贸区现有冷冻品冷藏产品的流通优势,初步面向东南亚、澳大利亚、日韩,逐渐扩大至辐射全球农产品的流通行业,为流通产业的集聚搭建、稳定且高端的采购平台。
天津自贸区为重要载体
天津冷链物流产业的快速集聚与升级,离不开天津自贸区这一服务与创新载体的持续助力。
用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商务促进局局长胡亮的话来说,作为天津自贸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区内东端的东疆片区是天津的重要口岸,在全市发挥了相当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港口之外的冷链仓库和贸易企业,绝大部分企业的冷链进口都是通过东疆片区来完成的。把东疆片区打造成为一个集口岸进口、贸易、融资、物流配送及科技于一体的先进口岸窗口,能够为整个天津市的冷链物流发展提供的动力和支撑。
拥有“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以及“冷链物流试验区”等国家定位的东疆保税港,在疫情之下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
“2019年我们实现的税收同比增长了45%。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东疆的税收收入依然维持正增长。”胡亮提出,去年东疆的进出口达954亿元,位于全国保税港区的前列。今年上半年的进出口数据则达495个亿,同比去年不降反而增长了1%,在全国的保税港区里排名第三,完成了2600亿元的商品销售额。
取得如此成绩的难得之处在于,东疆没有传统区域的生产制造业,而是全部为以航运、物流、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并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形成了如今的产业聚集。贡献上述经济指标的一大板块,就是以冷链物流、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子商务以及汽车贸易为的国际贸易产业。
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天津自贸区为大量科技企业的项目落地提供了开放的沃土,也为像冷链物流这样的服务产业提供了先进的基础设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