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讨论中国企业软件行业发展举步维艰,除了市场需求不振的因素外,用户自研企业系统现象越来越多,造成软件公司的产品化、标准化程度低。
整个企业软件行业的生产效率低下,表现为中国软件工人(程序员)的个体技术水平和生产率和欧美相比并没有明显差距,软件公司的人均创收/创利水平低(甚至低于印度软件外包公司),公司盈利水平低。
我认为背后的根因是当前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在云时代已经落后于欧美一个代差了。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
企业软件的产业链是由如下四个环节构成的:近讨论中国企业软件行业发展举步维艰近讨论中国企业软件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 基础设施:提供企业信息技术运行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能力
- 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器、数据库、算法模型等
- 软件底座:利用基础软件能力,形成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底座,包括开发框架、集成框架、云平台(例如运行环境、服务管理)等
- 应用软件:在软件底座上进行开发,面向用户提供业务功能
传统企业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沿着这四层皆出现了不同的厂商,其中基础设施包括传统的硬件厂商,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产业演进的软件和硬件的分离,在基础软件、软件底座(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各层都出现了代表性厂商,有些厂商(例如SAP)专注在高层,有些厂商(例如Oracle)贯穿各层,有些厂商(例如微软)贯穿各层,也有所侧重。
在价值链环节的每一层都有基于厂商知识产权的价值增值模型,也形成了商业壁垒和技术路线阵营。
软件产业进入到21世纪后,重大的变化是开源运动的发展,“开放、生态”成为软件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随着互联网发展,基础软件这一层从闭源软件向开源软件转型,即所谓的“LAMP技术栈”,初,开源软件还是“用爱发电”的一批极客爱好,将开源变成公司化运营的商业模式,一是提供利用开源技术进行商业化软件开发的技术咨询,二是开源组织提供开源软件的商业发行版,这些商业模式的实际市场效果都不太成功。
直到近5-10年,随着云服务、云应用的快速普及,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终于得以明晰——开源的服务交付方式并不是人去交付的技术咨询服务,而是将开源软件以云服务的方式交付,如果你要在云上应用开源技术,你使用的方式不是免费的代码,而是利用代码进行加工后的技术底座级云服务。
对开发人员来说,它的代码开发工作不是利用代码基础来开发包括平台和应用等一系列软件,而是专注在利用现成的云服务来开发应用,亦即所谓“无服务器”或者FaaS的开发模式,这样避免了在软件底层重复造轮子,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
这样也形成了良性的产业链分工和行业生态,有人负责生产橡胶,有人负责造轮子,有人负责造汽车。
中国软件产业大的问题就是整个科技产业的云转型滞后,工程师可以使用开源代码库,软件底座上的组件缺乏广泛、全面的云供给,每个大型开发组织都在自己造中台,重复造轮子,软件开发效率低下。
中国全行业面临着云转型的问题,云转型不到位,软件产业的商业模式落后欧美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