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官方资料的分析
这是2015年lumapartner和rtbchina出的两张图;Lumapartner是国外比较著*名的一家投资公司,出的产业链图一直是样板;而rtbchina一直有一些软文发布,在程序化产业链上的数据,还是相对靠谱的。就拿这这两张图来说明。
我将完全重合的部分用蓝色色块标出了,不管内涵是否一致,但从表面上来看,是完全一直的。那么问题来了,看图说话的话,国内外差异是什么?从图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国外的产业链细分要远超国内,而中国出现了一个国外没有的版块,称为DSPAN,而从国外的图里面(原图太大,请自行google),在targetedadnetwork包括了rocketfuel这一类似于国内DSPAN的产品,我们可以将DSNAN理解为精*准广告网络,具体还会有一些不同,会在下文中具体阐述。
题主所问的SSP和adexchange与国内有什么区别,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外的exchange数量要多于SSP(光看面积就行)
先说一下SSP,据不完全了解(也是一年前的情况了,近一年有没有发生变化不算特别了解),国外的三大独立SSP,包括被收购的admeld终都走上了adserver+ssp的全流量托管模式,与媒体走的更近,深度合作的较多;而国内的SSP,更多的是与媒体简单的流量变现合作,深度合作的很少,全流量托管的就更少了(之前了解到cntv用的是dfp,也就是整合了admeld之后的谷歌广告管理系统,不知道有没有全流量合作,有人知道的可以补充一下);国内的SSP的数量要多于国外,因为一个媒体会选择多个SSP方合作去变现,基本上是个网盟,整合点流量并辅之于一定的RTB技术,就称自己为SSP。
从exchange来说,国内的数量也要多于国外,除了BAG三家以平台方式运作并且达到了一定规模之外,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是privateexchange,比如今*日头条、爱奇艺;当然,也有一些是附着于一个强势流量方并整合外部流量进来,比如说广点通整合腾讯和外部网盟,聚效整合360+网盟流量;形态要比国外复杂。
这是基于官方资料的分析。
二、个人从业的感受
这一部分基本都是主观感受,有说错的请轻打脸,毕竟我从事互联网广告行业时间不算长。
SSP这个游戏,基本属于巨头。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独立的SSP做大的目前没看到,与媒体深度合作的SSP也没看到,媒体要么选择一家巨头合作,要么选择自己做privateexchange,而国内的独立DSP其实在购买能力上并不是足够强大,对外接入独立SSP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SSP的核心优化模式——基于多方竞价的全流量优化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要相对困难,个人感觉也是目前的困境。而巨头吸引流量的能力远超国外,国内独立SSP想争取流量会越来越困难。
而从exchange来说,本身就是个巨头的游戏,一般都是有一方的强势资源,才能撬动这个游戏。而当撬动这个游戏之后,巨头上下的延展是顺其自然的,能看到RTB这个游戏,巨头正在向两端延展。在前期,巨头通过自身积累的广告主资源来撬动流量的引入,可以看得到,前期的google\baidu\tanx都是通过自身的广告主来为媒体提供变现,他们的产品,基本都是倾向于媒体的产品,产品结构也明显倾向于媒体使用,百度通过百度系竞价产品、淘宝通过直通车/钻展的引流,来完成广告主的导入;而随着流量的高速引入,媒体使用习惯的形成(tanxssp/baidu广告管家/googledfp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巨头开始升级投放端,分别也都通过DSP或类DSP的方式,来反过来切预算。基本全环节覆盖是一个趋势。毕竟巨头对毛利的追逐是无止境的。
对于独立DSP来说,其实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相对发展还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广告主的考核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流量的供给正在复杂化(PC/移动、PMP/RTB),对于独立DSP的技术要求和投入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在某个垂直领域中站稳位置,未来才有可能有较好的发展。因题主没问太多DSP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
之国内会大规模出现DSPAN,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独立DSP,规模较大的有不少是从广告网络转型的,如聚效、亿玛,另一方面,国内的exchange在前期拿到的流量相对较差,现在也在不断进步,也在推出PMP的优先购买模式,但客观上来说,国内的优质流量覆盖面并没有国外那么广,广告主在各个平台投放的重合度也较高,需要通过自身的投放经验,锁定一些优质媒体以保证DSP自身的投放面和投放量。尤其是在某些特定需求下,比如电商的节日促销需求,锁定流量就是锁定了预算,这块儿的需求也是较为强劲的。
当然,国内也存在一些undertable的需求,这些在这儿就不细说了,是一个层次的事情。